进自己的人,不出一年就整顿的井井有条。

而这时候,立储的事也已经差不多有了定论,时间拖得越久,殷溶的皇位就越稳固,他在强烈反对的那批大臣中挑了些别有有心,绝不可能为女儿将来所用的人干脆的或杀或贬——大部分其实都是处死或者夷族,殿前说是人头滚滚都不为过,少数只是被贬官的都暗暗称幸。

这种事情,从来都是一鼓作气的,一旦没有在一开始逼退皇帝,那后面事情的走向只会越来越倾向君主而非臣子,特别是殷溶手中紧紧握着的是各大营的军权,而那些拥兵自重能够左右一方军队的武官们在殷泽时期就已经死得差不多了——从这上面说,殷溶还要感谢殷泽才对。

随着时间的流逝,剩下的朝臣们渐渐泄了那口气,开始慢慢的接受了秦国可能会出现一个女性储君的事实,即便是那些嘴硬的人,也知道事已成定局,除非皇女立刻夭折,不然恐怕谁都无力回天了。

只是立储的事既然已经妥协,反对姜妱为后就成了他们最后的遮羞布,声音大的几乎要比得上一开始反对立储的时候,殷溶倒不是没有手腕无视这些声音强行立后,但是姜妱本人的极度不配合对他的阻碍还要胜过朝堂上的劝谏。

最后倒是真的让殷溶找到了折中的方法,他先是将姜妱封妃,因为连封号都没给,紧接着,皇帝下令大封后宫。

这又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消息,因为现在已经有些萎靡不振的各大士族还有不少女孩子在宫里待了好几年,却只有一个妃嫔的身份,没有一个人获得正式的册封,平时只能娘子娘子的含混着叫着,就在众人欢欣鼓舞弹冠相庆的时候,后宫的品阶制度被皇帝一纸诏书改了个彻底。

除了空缺的皇后之位,就两阶,一品妃一人,三品贵人无定数。

是的,除了姜妃之外,所有妃嫔都是贵人,李贵人刘贵人王贵人等等等等,人人都是三品,不分高低。

这样的等级位份,使得妃与贵人之间的间隔无限扩大,姜妱虽没有皇后之名,但是名份上与其他贵人之间的区别已经无限接近于后妃之别。

所以说,姜妱当时在秦宫中,就像褚皇后在晋宫中一样,根本不需要向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人行礼,在她病情加重之后,贵人们未经皇帝许可,也不许靠近椒房殿,所以所谓后宫的

章节目录